查看原文
其他

常识|佛门礼仪—礼拜(一)

云林志工 2024-03-19

合掌叩头表示恭敬。略称为礼、拜。即以身体之动作(身业)来表示尊敬之意;而与口业之读诵、称名、赞叹,及意业之观察,并称为对佛之五正行。广义而言,礼拜对象并不限于对佛,如对塔,对长老、和上(尚)等,均可以礼拜表达恭敬之意。如《梵网经》卷下谓:“若见上座、和上、阿阇梨、大同学、同见、同行之人,皆应承迎礼拜问讯。”《五分律》卷七则载:“比丘尼先受具足戒者,虽已百岁,犹应礼拜新受大戒之比丘。”又如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卷四所载:“佛曾敕教弟子,凡是三宝及‘大己比丘’皆应礼。”

行礼拜之仪,并非二六时中皆为合宜,《四分律》卷六十即举出若于大行、小行、裸身、剃发、说法、嚼杨枝、洗口、饮、食、啖果等时刻皆不宜作礼。《大比丘三千威仪》卷上亦列举不宜作礼之五事,即:


(一)读经、诵经时,不得向上座作礼。


(二)上座在下处,自在高处时,不得作礼。


(三)上座在前,若已去后,不得作礼。


(四)不得自座位上向上座作礼。


(五)著帽之时,不得对佛作礼。

礼拜之仪,本即为表达恭敬之意,故不得心怀骄傲,《法苑珠林》卷二十致敬篇引述北魏勒那摩提所说之七种礼拜(佛)情形,即:


(一)我慢憍心礼。


(二)唱和求名礼,即为求名誉而行者。


(三)身心恭敬礼。


(四)发智清净礼。


(五)遍入法界礼,众生与佛之心相通而达于法界之理时,礼一佛,即通于礼拜诸佛。


(六)正观修诚礼,于礼佛之中,透过正观,则如礼拜自己内中之佛性。


(七)实相平等礼,即以“空”为礼拜之对象,此系“自他不二”之礼拜。


其中第一、二项即被视为邪体,而第五、六、七三项,著者勒那认为是真礼。其后澄观于《华严经疏》卷二十七中,除上述七种礼,更加列大悲礼、总摄礼、无尽礼三种,合称十礼,而以其中之“无尽礼”为至极之礼。

礼拜的种类及礼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,自印度以来,于各种礼拜法中,以“五体投地”为最殷重、最恭敬之礼法。其他如礼拜佛法僧三宝,称为三宝礼;礼拜弥陀之本愿成就、光明摄取、来迎引接等三身,称为三身礼;礼拜释迦、弥陀及十方诸佛,乃至一切贤圣等,称为七敬礼。于密宗,遍礼一切诸佛,称为普礼;普礼时所诵之真言称普礼真言。又立一脚而跪拜之礼,称为蹲踞礼;仅以膝部略加弯曲以为礼式,称为起居礼;采取坐式之叩头礼,称为坐礼。于寺院中,礼堂又常称拜殿;堂内专供作礼用之座席即称为礼盘、拜席。

礼拜的种类及礼式作法上有种种不同,自印度以来,于各种礼拜法中,以“五体投地”为最殷重、最恭敬之礼法。其他如礼拜佛法僧三宝,称为三宝礼;礼拜弥陀之本愿成就、光明摄取、来迎引接等三身,称为三身礼;礼拜释迦、弥陀及十方诸佛,乃至一切贤圣等,称为七敬礼。于密宗,遍礼一切诸佛,称为普礼;普礼时所诵之真言称普礼真言。又立一脚而跪拜之礼,称为蹲踞礼;仅以膝部略加弯曲以为礼式,称为起居礼;采取坐式之叩头礼,称为坐礼。于寺院中,礼堂又常称拜殿;堂内专供作礼用之座席即称为礼盘、拜席。


礼拜如来五功德


《增一阿含经》卷二十四载,恭敬礼拜如来,可获得五种功德:


一、端正,谓见佛相好而发欢喜、生渴仰之心,以此因缘,来世可得相貌端正。


二、好声,谓三称南无如来佛号,以此因缘,来世可得好音声。


三、多财宝,谓以散华、燃灯等布施供养如来,以此因缘,来世可获大财宝。


四、生长者家,谓心无染著,合掌长跪,至心礼佛,以此因缘,来世得生长者之家。


五、生善处天上,谓由恭敬礼拜如来所获之功德,来世得生善处及天上。

转载自《佛光大辞典》第三版

1



往期回顾


疫情防控

抗疫|慈心善行济世间;同舟共济抗疫情

抗疫|八愿祈福文:祈愿疫病早除、国运昌隆、世界安宁

抗疫|面对疫情  如何安顿身心

抗疫|关于继续做好佛教团体、佛教院校、佛教活动场所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

抗疫|佛教徒如何战胜新冠肺炎

新闻动态

新闻|清明节杭州灵隐寺为大众抗疫诵经祈福  为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降半旗深切哀悼

佛教梵呗

梵呗祈福|唱诵《心经》

皈依学处

常识|什么是皈依?

学处|皈依的目的是什么

学处|皈依的利益是什么?

常识|佛弟子能拜鬼神吗?

学处|世界读书日  读经的六种益处

佛教常识

常识|佛法僧三宝

▲常识|佛教呗器——钟

常识|佛教呗器——鼓

常识|佛教呗器——磬


摄影|一叶

美编|慧容

责编|妙莲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